作者把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自我與成長、情感與兩性、溝通與社交》每一個部分都有幾位的心理大師作為代表作,讓外行人簡單明瞭的去認識心理學。
為什麼會想看這本書呢?其實自己對心理學是既好奇又害怕,好奇是覺得心理學是在研究什麼的內容,是內心思想?行為模式?害怕則是會覺得內容太深奧,看不懂書中的內容,會越看越無法理解,所以一直在思考要不要接觸,接觸後又要從哪個方向下去觀看,直到看到這本書,內容提及十幾位有名的大師,有些有聽過,大概閱讀過,那其中大部分都沒接觸過,而且書中每個大師都有其代表的座右銘,更吸引我去閱讀這本書,我會從書中的挑選出三個我覺得對自己最有感觸、有興趣的地方,之後會繼續研究大師的其他書籍。
第一步分:自我與成長
斯金納-研究〔行為主義〕的心理學家
要想培養某種行為,需要給予各種〝好處〞
要減少某種行為,就需要給該行為出現時減少〝好處〞,甚至給予懲罰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環境等客觀因素決定了人的行為
書中範例是在大型超市中看到小孩子在地上哭鬧耍賴,媽媽臉色尷尬,然後為了避免尷尬就同意小孩的要求,小孩透過這個方式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所以記住了,以後就會繼續使用這個方式來滿足需求。這讓我想到之前訓練狗狗坐下的時候,也是採這個方式,主人說出指令,狗狗做對指令,給予零食獎勵,等狗狗記住了,聽到指令就會產生相對的動作行為;那相對地,如果狗狗吠叫,不給予零食獎勵,而是給予罰的動作,阻擋其吠叫行為,多次練習下,等狗狗知道吠叫就會被罰,自然而然的就不會有這些動作了。以上這些都是符合斯金納的行為主義理論的,是不是挺有趣的呢!原來透過給予好處可以塑造好的行為與壞的行為,所以以後知道怎麼教導小孩子啦!
第二部分:情感與兩性
卡巴金-研究〔緩解焦慮〕的心理學家
正念減壓療法就從吃一顆葡萄乾開始,人將意識和注意力集中在葡萄乾上,這其實是一個站在更高的角度來觀察自己身心感悟的過程。
正念,一個人對當下經驗不加評判地覺察與注意,通常要求人以一定的距離來觀察自己當下的想法,但不評判其好壞或對錯,強調接納和不評判。
「接受這種想哭的感覺,與痛苦相伴,同壓力共舞」,這句話讓我很有感觸,以前總認為有負面想法是個不好的狀態或行為,會覺得是不該出現的,就會一直躲避,跳脫這個情緒,不敢面對它,但是書中所說,這是一種情緒,該去認識它,與它共處,每個人都有低潮、負面、壓力大的時候,當這種情緒出現時,去正視它,了解它,引領它去釋放,這過程是困難的,所以需要慢慢地練習,我也想嘗試書中所說的方法來體驗與驗證,來減輕生活中所帶來的壓力。
第三部分
米爾格拉姆-研究〔社會影響〕的心理學家
面對壓力,你要勇於喊〝停〞,給自己留出思考的時間
書中提到米爾格拉姆做了個實驗,讓我們知道惡行並非惡人的專利,在權威人物的命令以及下也沒有武力脅迫條件下,善良的普通人也可以實施不道德的活動。當老闆、長官、主管給予不合理的指令,或是情緒勒索,又或是情緒控管失效朝你發火了,有時候會為了一些不合理的事情答應了老闆,而做了不恰當
的決定或行為,導致內心煎熬,這時候需要鼓起勇氣去拒絕,大膽說不,或迂迴拒絕也可以,書中也介紹輕身抽身的條件:相信自己的直覺、不要輕易接受他人呈現給你對當前的情境解釋、找尋同盟、反對要趁早、做好應對方案。很多時候,遇到來不及思考的情況下,相信直覺所做出的判斷,往往都不會有
錯的,這點我在考試的時候深有體會,遇到模稜兩可的答案時,直覺會給出正確方向的。勇敢跨出第一步學會拒絕,一開始可能會因為怕造成不好的印象而不敢拒絕,但是別害怕,一次一次地拒絕,自己也會越來越勇敢,別人也不會再強押壓力在你身上,所以人軟弱可欺,人堅強就會被人尊敬。
結論
其實這本書中每一位大師的理論都很有趣,可以讓人思索原來這些不一樣的地方,是可以這樣來解釋的,也可以慢慢接觸理解他們研究的理念是什麼,有研究行為的、自我實現、心理諮商治療、腦與意識、理性腦與情緒腦、心流等研究項目,讓我這個外行人可以初步的認識這些大師的理論,不會很深奧難懂的,也可以透過這本書知道自己非常有興趣深入閱讀其他心理學相關的書籍。
2024 年 8 月 27 日,引用於遲毓凱-《20 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章節04、10、16 頁